《中国画创作的意境追求与美学理想》——湖北大学楚才讲坛特邀董继宁教授专题讲座
2023年2月16日16:00-18:30,湖北大学楚才学院特邀享誉当今中国画坛的著名山水大家,湖北文化名人。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副会长、文化部优秀专家、湖北省美术院原院长,湖北大学特聘教授、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董继宁教授,在湖北大学楚才讲坛为学生们举行了新年首场讲座。与师生们一同从笔墨丹青走向家国情怀,在诗情画意的审美追求中开启新学期、新征程。讲座在湖北大学会议中心思睿厅举行。
讲座现场
讲座开讲前,师生们通过《大写湖北人》的专题片,了解了董老师自十八岁学画起勤恳努力、笔耕不辍,立志“为祖国山河立传”。历经数十载,董继宁教授始终不忘初心,心系天下,情系故土,积毕生心力建设董继宁美术馆,并无偿捐献给当地政府,让更多老百姓接触到艺术、欣赏艺术、享受艺术。讲座开篇,展示了董继宁教授荣获画坛最高荣誉之称的“国际艺苑水墨画五年成就大奖”的经典名作《长河落日圆》。
董继宁《长河落日圆》
讲座共分五个部分。分别为:文化艺术的终极关怀、有关定义的说明与探讨、中国画创作的“三个必备能力”的训练与掌握、生命的过程与创作追求、灯下独语-我的创作思考。前四部分,董教授总结了中国画创作的思维方法和必备的基本素养,以艺术创作为例,揭示任何事情都有其规律可循的道理。董继宁教授从文化艺术的终极关怀谈起,提出“人类的一切文化艺术活动,都是以引领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为终极关怀的。”认为当代艺术家仍然应该将有志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目标。而后,董教授对艺术创作、意境、美学、理想几个概念作了深入阐释。董教授提出,“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的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艺术创作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此中产生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意境”。在论述“美学”概念的过程中,董教授深入浅出地向同学们阐述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通过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美在审美关系当中才能存在,它既离不开审美主体,又有依赖于审美客体。美是精神领域抽象物的再现,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随后董教授分享了中国画创作中“三个必备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表现能力的训练与掌握,建议同学们要走进生活、了解对象,从观察中获取灵感和对客体的准确认识;进入角色、心灵感应,准确把握和记忆特征,有分析地抓住事物要点;研究技法、抒发情感。董教授通过长期创作实践凝练出其对生命的思考和创作的追求的一般规律。他指出,爱是生、死的意义赖以存在的土壤,由生活中阐发的情感能够生发出优秀的文艺作品,由内心沉静洗净的艺术锻造澄怀,成就诗意的艺术创造。因此董老师总结道:“真,是我对深邃艺术思想的渴求;善,是我对高尚艺术伦理的倾慕;美,是我对纯粹艺术形式的追寻”。董教授始终追求在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主流文化的艺术性中探索发现中国山水画的新语汇、新思想、新境界,因而也开创了独属于他的山水天地。
讲座现场
第五部分,董教授向同学们讲述他在创作中的不断思考。由于长期从事行政工作,白天忙于处理事务,创作往往都是在夜里灯下进行,故此著有《灯下独语》一书。董教授从“故园家山”、“西北放歌”、“峥嵘岁月”和“敬天地忠诚,愿山河无恙”四个方面,通过艺术创作的哲思和艺术作品相结合,向同学们讲述艺术创作的思路和过程。
“故园家山”讲述了在家乡成长的岁月,回望故乡时的所思所想,言语笔墨间流露着董教授对故土的深厚眷恋。
董继宁《月光下的茅屋》 画中的房舍是他儿时居住的老屋
“西北放歌”讲述了在西北考察、写生的所见所闻。董教授提到,“南方的山水和北方的山水是截然不同的”,在作品中充分地展现了西北的粗犷和辽阔,有别于南方温润婉转的艺术表现手法。
董继宁《戈壁寻梦》
“峥嵘岁月”是对祖国的颂歌,讲述从南湖风雨中的小船到***前高扬的的五星红旗,风云际会、百年沧桑间的峥嵘岁月,通过对革命历史重要景观的描绘,董教授在作品中抒发了对祖国的诚挚热爱。
董继宁《长城》
“敬天地忠诚,愿山河无恙”是董教授自疫情三年来创作的新作品。新冠疫情暴发后,董教授在工作室里封闭思考,如何将所思所想通过山水画表现出来?董教授创作了近100副作品,其中的一个系列,表达对疫情中人们对曙光的期待和在疫情中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的工作者们的歌颂与敬仰。
董继宁《黎明静悄悄》
董继宁《同气连枝》 为感谢云南省医疗队支援咸宁的创作作品,并将此作无偿捐献给云南省医疗队。
讲座后,楚才学院同学和董继宁教授积极互动,交流观点。楚才学院2021级1班、美术学专业学生苏婉莹向董老师提问: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如何,如何在认识绘画的同时,更好地进行书法学习?作为艺术家,可以给些建议吗?董教授回答:自古书画同源,写书法的时候,是写自己,是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是从而培养浓厚的兴趣,从中体会对笔墨的认识,对书法形式结构的认识,梳理诗、书、画、印的关系。
苏婉莹同学正在提问
楚才学院2020级文科班、历史学专业学生王德洲向董教授提问:看了您的西北坡的创作作品,可见李可染的风格的影响,您也提出对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继承,请问中西方结合风格的画家林风眠等对中国画的改革有何现实意义吗?
董教授回答:你可能想问的是”如何在传统中找到自己的创作语言?”。俗话说“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艺术家要有自己的面貌,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思想,在传统的法则中找到自己的语境。吸收前人的技法,形成自己的技法特点,现代中国画是开放的,是包容的,是能创作出世界语言的中国画的。
王德洲同学正在提问
董教授回答同学们提问
艺术学院院长许开强教授在点评董老师讲座时说到。董教授不能单称之为一位艺术家,他还是对哲学和美育及诗词有研究的画家。涉猎领域深广,是艺术领域的一座高山。董教授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无不透露着大艺术家的广博情怀,中国画创作的意境追求和美学理想,是艺术家的理想,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作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精神气象。
许开强教授点评
楚才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朱小梅教授总结到,董教授是当之无愧的大师。在艺术的探索与追求的耕耘中,集才艺、才华、才情于一身的当代艺术大师。董教授还是哲学大师,在人之于自然的层面进行哲学解读;是美育大师,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力量和希望的歌颂,人类的理想与追求美的追求;在人生低谷时不畏艰难、不畏挫折,对当今学子们有着正面积极的教育意义。同时,董教授提出的通识教育与美育,这也是楚才学院践行的育人宗旨,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以美育增强学子们的创造力、感悟力。
朱小梅教授总结
董教授还为楚才学院赠送画册《董继宁》等作品合集供学生阅读,并在扉页题词“湖北大学楚才学院惠存”。
董教授为楚才学院赠送画册
楚才学院、艺术学院的同学们自发准备了花束献给董教授。
楚才学院学生代表为董教授献花
讲座在鲜花与掌声中落下帷幕。
董继宁是当代山水画艺术的集大成者,在根植传统的同时,注重写生。中国山水画的诗意化追求溶入他对大山大水、真山真水的精神关怀,以诗意化的构图及充满激情的色彩,表述着对民族精神的颂扬和对天地生命的礼赞。他的作品既精微又宏大,充满了艺术美感与勃勃生机,彰显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创作追求和鲜明独特的个人风貌,在中国山水画坛树立了全新的学术标杆,独领风骚,引人瞩目。
此次讲座,让众多非艺术专业的同学们也了解到了中国山水画创作与作品的面貌和欣赏方法规律,大家受益良多。当晚就有20多位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写下听课感言。(待后续连载)
湖北大学楚才学院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